妙叶的“十大碍行”。“十大碍行”是《宝王三昧念佛直指》中所提出,这是大师据经所举修行中的十大障碍,名“十不求行”。可以说,此“十不求行”包括了所有在修行中所遇到的障碍,初学佛者于修学与日常生活中,往往被“十大碍行”障住道心。
1、以逆境苦难为师。以受抑为行门。妙叶大师的十大碍行,开示吾人对待逆境障难的达观智慧,不受表象所欺瞒,观照逆境障难之本质,顺其本性接受之。素患难行乎患难,不尤不怨,进德修业,静待其变,即烦恼为菩提。诚如莲华生于淤泥,在虚空中。
2、藕益大师:十大碍行。十、被抑不求申明。抑申明,则人我未忘。存人我,必怨恨滋生。忍抑为谦,抑何伤我?以受抑为行门。如是居碍反通,求通反碍。于此障碍,皆成妙境。……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。附注:每一碍行第一句,标起处。
3、佛教的心理调适。以受抑为行门。妙叶大师的十大碍行,开示吾人对待逆境障难的达观智慧,不受表象所欺瞒,观照逆境障难之本质,顺其本性接受之。素患难行乎患难,不尤不怨,进德修业,静待其变,即烦恼为菩提。诚如莲华生于淤泥,在虚空中。
4、元明高僧妙叶法师。最后一个最难达到就是什么呢? 被抑不求申明。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,就这意思。我们常说忍辱波罗蜜,一直生忍生忍,硬生生的忍直接忍到无生法忍。妙叶大师,记住他的《宝王三昧念佛直指》论,南无阿弥陀佛。
5、陈兵教授:佛教人生观2。元代妙叶大师“十大碍行”谓“念身不求无病,身无病则贪欲乃生,贪欲生必破戒败道”;“处世不求无难,世无难则骄奢必起”;以病苦为良药,以患难为解脱,才是佛弟子对待苦难的精神。日本学者木村泰贤《大乘佛教思想论》说: 苦对于。
1、大安法师:什么叫发邪心。《念佛直指》中的第十七章就讲的是「十大碍行」。妙叶大师非常慈悲,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,一学佛法,他的魔障就会起来。魔障起来时,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,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,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。所以出于这样的。
2、阿弥陀佛怜念众生,生生世世不相舍离。——妙叶大师《念佛直指》【译文】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,普遍周满法界,普遍平等接引众生,作大摄受,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。阿弥陀佛的光明身相,普遍等同法界,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,令众生了悟佛的愿心,不令众生疑。
3、《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》略释。如妙叶大师言:「苟起一念世心,便被如是等尘劳魔党牵拽将去,全身陷没,求出无期。譬如游鱼虽逸,一丝可系,其害非不大也。」(《宝王三昧念佛直指》) 二、精进参究,一心办道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,就坛受具。居顷,即单瓢只。
4、【印祖文钞】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。然而净土方面的书很多,最重要的是藕益大师的《净土十要》。《净土十要》当中,断疑生信,尤其推重:第六卷天如禅师的《净土或问》、第七卷妙叶大师的《宝王三昧念佛直指》、第十卷袁宏道的《西方合论》,这些是冲破坚执锐气的元勋。